110學年度蔡賢靜同學學位口試公告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
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
碩士論文畢業學位考試
發表學生:蔡賢靜同學
論文題目:林海音作家身分的位移轉換
口試時間:111年6月24日(週五)14:00
口試地點:GOOGLE MEET 線上
口試委員:羅烈師 副教授(召集人/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)
蔣淑貞 副教授(指導教授/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)
陳惠齡 教授(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)
論文摘要:
林海音的作家身分,隨著台灣政治環境的變遷,分別隸屬於「現代中國文學」、「臺灣文學」和「客家文學」三個學術領域。本論文擬從讀者的位置,來探討林海音的作品在這三種身分中所引發的議論,也就是女性經驗的書寫、大中國主義、和保持自我獨立性的硬頸精神。換言之,林海音只有在「客家文學」領域裡,她的個性風貌才能真正地凸顯出來。
在夏志清所論述的現代中國文學脈絡當中,林海音雖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,但心儀凌叔華的文風,以柔順的女性特質揭露不公平的社會體制和封建的意識形態,政治立場比較保守,堪稱是不具煽動性的自由主義者。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,她的《城南舊事》很快吸引大陸讀者,所改編的電影也極受歡迎,作品風格符合觀眾心目中所謂的「民國範兒」。
然而,如果我們從臺灣文學的反殖反帝反封建的批判精神來看,林海音在葉石濤等人的眼中只是一個固守溫和的人道主義的作家,作品「呈現虛偽的平靜和溫柔」,對人性刻劃不深。即使對社會弊病有所批評,其角色人物也都不夠英雄,反抗的面貌不夠清晰,也缺乏歌頌臺灣人作為歷史的主體。
當「客家文學」繼「臺灣文學」之後進入學術體制,林海音在黃子堯等人的定義下,不但是血統上的客家人,其移居「海外」的經驗談,亦符合「全球客家」論述的進路,她那些涉及北京經驗的作品也被視為如同移居南洋的客家人一樣,具有接觸「異文化」的新奇感受。其中提到的「番薯人」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,真正成為「中國內的異邦人」。
林海音的作家身分歷經這三階段的評述,皆不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操弄,然而本論文除了承認這是現實之外,也將以林海音的作品為例,呈現她的作家身分之位移轉換。
關鍵字:林海音、客家文學
歡迎客家學院師生蒞臨指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