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內容區塊

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

最新消息

  • 行政公告

  • 發布日期:114-07-01
  • 更新日期:114-07-01
  • 發布單位: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
客家專班潘毅同學學位口試公告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
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
碩士論文畢業學位考試
 
發表學生: 潘毅 同學
論文題目:臺灣客語動畫《拉拉雜雜有土伯》、《音樂關鍵字》之節目品質比較分析: 閱聽眾觀點
口試時間:114年7月11日(週五)上午10:30-12:00
口試地點:HK207教室
口試委員:
   鄭琨鴻 教授(召集人/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)
   黃靜蓉 教授(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)
   李美華 教授(指導教授/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)
論文摘要:
影視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,不僅能透過視覺與敘事吸引不同年齡與族群之觀眾,更承擔起語言延續與文化記憶的重責。動畫,作為一種兼具高度自由度與表現力的媒體類型(Genre),在當代社會中已廣泛應用於教育、娛樂與政策宣導等多元領域。特別是在語言傳播的層面上,動畫結合聲音、圖像與敘事邏輯的特性,使其成為母語教育與文化再現的潛力媒介之一。
隨著台灣動畫產業逐步發展,母語配音動畫亦逐漸成為語言政策與族群文化推廣的重要工具之一。然而,相關研究多聚焦於教育場域中的使用實例,對於母語動畫在一般閱聽環境中之吸引力、節目品質與觀眾接受度等面向之探討仍屬有限。為填補此一研究空缺,本研究選擇客家電視台出品的兩部原創客語動畫《拉拉雜雜有土伯-拾光屋大冒險》與《音樂關鍵字》作為比較對象,並採用焦點團體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式,深入了解閱聽人對節目品質的評價,並進一步探討其對語言學習與文化認同之潛在影響。
研究結果顯示,兩部作品在不同年齡層觀眾之間的評價呈現顯著差異。《拉拉雜雜有土伯-拾光屋大冒險》除吸引原設目標族群(target audience)(如國小中低年級學生)外,亦獲得部分成人組受訪者的高度評價,認為其畫風活潑、敘事生動,並巧妙融入客家文化元素,有助於提升孩童對客語與在地文化的興趣。相較之下,《音樂關鍵字》則於少年組表現略佳,部分對音樂有興趣或相關背景之觀眾認為其內容富教育意涵,惟整體觀賞體驗略顯平淡,部分受訪者認為節奏不佳,趣味性不足,影響投入感。
在語言與文化推廣成效方面,兩部動畫皆獲得正向評價。整體而言,《拉拉雜雜有土伯-拾光屋大冒險》於語言學習與文化傳遞面向展現出更明確的推廣效益,為客語教學提供具吸引力的補充教材選擇;《音樂關鍵字》則在音樂與語彙層面呈現出教育潛力,尤其可作為跨學科融合之媒介。然而,本研究亦指出,動畫節目本身之文化推動效果,仍需仰賴家長與教育者的適當引導與搭配使用,方能發揮其最大潛能。
本研究希冀透過觀眾視角的深入分析,為未來母語動畫之創作提供具體建議,並進一步思考文化傳播、教育實踐與媒體設計三者間的互動關係,為多語社會中的語言再現與文化永續注入新視角與實證參考。

關鍵字:台灣動畫、客語動畫、客語配音、節目品質、收視質指標、《拉拉雜雜有土伯》、《音樂關鍵字》 
  
歡迎客家學院師生蒞臨指導
gotop